新闻报道说近期广州查获百吨假盐。通过图片得知家里常吃的“粤盐”牌低纳盐也是涉案品目之一,根据新闻报道文章中所教的如何分辨假盐方法根本无法判断现在家里所吃的盐到底是不是李鬼。后来经过查询得知常见的分辨假盐方法不外乎就是以下几种,但这些方法真的靠谱吗?有点不靠谱。
首先是常见方法之一:『看折痕。若是买盐时看到盐的包装侧面有折痕,极有可能是假盐!因为真盐的封包很圆滑,不会带有折痕。』–不靠谱。
晕倒。这只不过是包装机器的不同而已,属于物理原理,这个完全无法判断盐的真假。再者真造假者会这么轻易让你识别吗?这条方法不靠谱。
常见方法之二:『买“粤盐”的时辰,用手指蘸一滴水,往返搓包装上的日期编码,“冒牌盐的日期编码怎么搓都没转变,正牌‘粤盐’的日期编码多搓几下就起头掉色了。』–不靠谱。
报道中说掉色的理由是:因为小包装真盐的出产日期是包装过程中按照分歧时候随机喷墨印在包装袋上的,日期观感较恍惚,用手指鼎力擦可以擦去出产日期。假盐包装袋上的出产日期是在制袋时联同图案一路印上去的,字体清楚标致,如何都擦不掉。但网上又有文章说不掉色的才算是正牌,那正牌到底是掉色还是不掉色吗?
本人亲自去家乐福超市试验此方法,“粤盐”的各种品类盐包装时间都是统一的,并且抹上口水(现场无水,唯有口水了)往返搓包装上的日期编码根本不会变色。我在想自已是不是傻了?现在打印技术的进步,掉色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解决。
所以该方法也不靠谱。
常见方法之三:『假盐后背的编码会有反复的,真盐编码是独一的,不会有反复。』–不靠谱。
该方法更不靠谱,在每一个包装打印不同的编码很难吗?根本就不难。根据所述得知想从外观辨别真假盐的方法都不靠普的,除非制假者真的傻到那样的程度。
还有一个方法:『淀粉或马铃薯切片放在盐上,显紫色为食用盐,不显色或为工业盐。』–不靠谱。
很多人都相信这个方法,因为它是根据化学反应做出的判断,科学方法总是对的吧,开始时我也相信(怪我化学没有学好)。虽然网上也有人说此方法不靠普,实践出真知,自已做个实验试试。于是到家乐福买了三种盐,分别做这个马铃薯切片放在盐上显紫色的实验,过了十分钟后,实验结果是除了马铃薯切片变软外没有任何的变色。
所以此方法也是不靠谱的,不要被这种伪科学所欺骗。
在互联网上有很多类似的所谓的『方法』,特别是那些养生和治病的方法。后来自已还特意搜索了一下关于假盐的新闻,原来不单单是广州,原来全国各地都出现过假盐,并且这些新闻当中往往最后都会附上上面所说的这几种判别方法,不知这些新闻从业者有没有认真去求证过。其实在中国食品安全法是有的,但是造假成本实在是太底了,不过也看到了相关部门的进步。
亚硝酸钠水解呈弱碱性,生黑米水、生红花生水或是PH试纸可以看到颜色变化,多对比几个不同店的盐,之前发现家乐福有问题。
什么才是假盐?就是非官方出品,不上税,也可能不加碘的就是假盐。比起假奶粉之类的东西,假盐算良心的了
如果仅仅是不上税那问题不大,就是担心使用工业盐当食用盐使用。但可能吗?在知乎上有一个问答:真的有人用工业盐冒充食盐吗?可以看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56975
在老家,还是有很多人在吃所谓的工业盐(会拿来腌制咸菜,萝卜,也会拿来炒菜用),只是炒菜用的品相会好一点。价格在印象中是50元以下/100斤。
一般家庭都比较少用官方的小包装加碘盐。。。
所以说还是要提醒一下家里老人,不要为了便宜而选择使用那种粗盐,精盐也可以做腌制。
那到底怎么辨别假盐呢?
一般老百姓根本无法判别真假盐,除非真的做得很假,更多靠的是有法可依,执行必严才行。
这款主题的寿命将是多长?预测中……
我自已也不知道这款主题会用多久,只知道越来越不想折腾了。
这生活得多累?买个盐都要搞成这样。
生活在国内,食品安全是一门全民的学问,哈哈。
去正规大超市购买就行了呗
是的,一般建议去大超市买。但往往有时会在菜市场随手一起买和没盐炒菜时在小区附近的小卖部买,应级急嘛。
无论什么事,网上的我只相信50%。。。PS:文科生,这篇完全不懂
不单单只相信50%,更要把剩下50%求真,否则建义剩下的50%都不要信,知道既可。
那,还是大概了解下好了~另外求真这个,还是建议用搜索引擎,毕竟很多还是不方便自己亲自试验的。比如王水能融化金砖,表示博主可以试试啊!哈哈
啥样的没吃过
可能你吃了都不知道,特别是外面那些快餐店。
啊不对,跟淀粉起反应的是单质碘,碘化钠遇淀粉不变色。官网白痴,家乐福无罪。
是的,你的答案是正确的。
是“假”盐还是没上税的盐,这点非常重要。
碘遇淀粉变紫不就是初中化学知识嘛,官网说的是对的,前提是正规渠道的盐真的加了碘……
你可以实名投诉家乐福了。
碘遇淀粉变紫是化学知识没有错,但加碘盐当中含有多少碘呢?这个才是重点。
呃,经常吃低钠盐……躺着都中枪了。那些盐那么便宜都有人造假,可见……
因为盐的成本更低,假盐新闻当说一吨才600元,卖1500元。
每当这类的新闻一出就有大量的伪科学文章刷爆朋友圈,转发的人也不去分辨真假,以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认真态度去传谣。
不单是朋友圈,马铃薯切片变色的方法还是出来自个地方的食品监测部门的网站。
更另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报纸也把这些方法信以为真。